生物安全关乎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进出口贸易环节,更需要关注跨境生物安全。我国于2021年4月15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将构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纳入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涉及八大生物安全风险:(1)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2)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4)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5)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6)应对微生物耐药;(7)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生物武器威胁;(8)其他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活动。
国境口岸几乎面临上述所有风险。海关肩负着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使命,始终将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置于突出位置。通过积极服务进出口企业,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生物安全风险,海关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构建全方位安全防线,海关持续深化跨部门、跨关区、跨渠道一体化风险防控,切实守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综合安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面对国际贸易中的生物安全,进出口企业需要知晓哪些?其中,最重要就是认清跨境生物安全的隐患点。
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很多贸易从业人员随国际贸易的需要跨境往来,对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频繁的人员跨境往来,可能会有携带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风险,病原携带者通过人员流动把疫病传播到其他地区,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跨境人员在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的入境要求,做好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饮食结构持续优化,对高品质肉类和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进口冻肉和水产品成为补充国内供应的必要手段。然而,国际贸易中潜在的非法入境肉类产品存在重大生物安全隐患:其原产地、动物来源、屠宰加工流程、储存运输条件等情况均无法追溯和确认,有可能携带动物疫病病原。这可能引发动物疫病爆发的风险,对我国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如果涉及人畜共患病,更将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生物安全风险。M6平台
进口粮食在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多元化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口优质的种子和粮食,引入新的品种和技术,可以提升国内作物的产量、增强抗病能力,进而提升国内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国外引进粮食和植物种子可能带来生物安全和生态风险,因为粮食可以是很多有害生物的载体,如果携带有害虫幼虫和卵、病原微生物和植物病毒,一旦扩散将严重破坏我国农业发展;携带有杂草等其他外来入侵物种,可能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保障粮食进口贸易的安全,从事相关贸易的进出口企业应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态,配合对进口粮食和种子的检验检疫,确保不带入有害生物。
进口花卉和苗木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的品种多样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进了国际友谊。进口水果因其品种丰富、品质稳定、口感独特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有效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但是,进口植物花卉和苗木属于植物繁殖材料,极易携带病毒、线虫等外来有害生物,甚至有些植物本身就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疏于监管,会对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保护国内的生态环境,相关企业在货物进口前应提前熟悉《进境植物繁殖材料检疫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禁止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进境”,并详细规定了进境植物、M6平台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的风险分析流程和标准。相关进出口企业应了解活体植物或繁殖材料的生物安全重要性。
土壤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土壤样本可以用于研究土壤类型、土壤污染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等,帮助科学家了解水体的化学成分、微生物组成和污染状况等,对农业、生态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土壤极易携带各种有害生物,如引起植物病害的土传病原物、害虫、杂草种子、可致人类寄生虫病的虫卵、幼虫和病原菌等。这些外来病虫害一旦入境,就会迅速繁殖,进而侵害农作物,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其破坏力不可小觑。水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呼肠孤病毒、腺病毒等,致病性细菌包括霍乱弧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尤其是肠道病毒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工艺完全去除。通过土壤进入我国的有害生物,极有可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也是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为了研发等目的,对进口微生物、人体组织、生物制品、血液生物物品和材料有很强的需求,尤其是商业化的人体血液及其制品、试剂盒等特殊物品高度依赖进口。生物医药研发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核心原材料,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量少、非标、突发、无价”等特性。大到实验动物,小到微克、皮克级,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材料及科研中间产物,这些物品有些本身就是未经生物安全评估或者需要长期评估的风险因子。
(1)传染病传播风险。境外暴发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时,未经检疫的物品可能携带病原体,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海关需采取紧急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入国内。
(2)生物恐怖主义风险。当今世界,恐怖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恐怖分子猎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持续提升其威胁能力。随着恐怖活动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生物恐怖袭击正逐渐成为未来恐怖活动的重要方式。
(3)生物“海盗”风险。未经许可,非法获取、利用和商业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遗传资源,这种行为侵犯了资源提供国的知识产权和国家主权,损害了其合法经济利益,对生态系统和国家利益构成威胁。
当前,在国际贸易形式日益多样化、品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生物安全风险影响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进出口贸易企业要积极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增强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配合海关开展口岸检疫,严防外来疫病、物种入侵和生物风险因子等安全隐患,确保国家农林产业安全稳定、经济贸易持续发展。